王伟平
|
标题: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
内容:![]() 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郑 页 郑页同学是一九九二年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北京市中学生金帆奖获得者,同年毕业于四中,保送升入北京大学。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记得三年以前,我还是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坐在操场上听刚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银奖的燕京同学的讲话。那时我就想,我是否能在三年以后象他那样站在台上对大家讲点什么呢?但那时这只是在我头脑中很快闪过的一个念头而已。如今这已成了现实。 我今天想主要谈谈我在学习方面的几点体会。 第一,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课外知识的学习。 我的作法是,根据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多参加奥校学习。课外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对参加竞赛的同学更是如此。四中的同学大部分都不会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求更多的发展。对想参加竞赛的同学来说,上奥校学习似乎是公认的很有收益的活动。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上数学奥校,从那时起到高一每一学期我一直坚持上数学奥校。除了奥校外,我还去过数学、物理、化学的兴趣小组,以及若干竞赛辅导班。总之不管是市办的、区办的还是校办的,只要我能考上,时间又没有冲突,我都尽量去听。但是所有的奥校班似乎都又有一个缺点就是课堂秩序不太好,经常是同学的讨论声高过教师的讲课声。有些人过份的自信,经常不管别人自由地发表观点,但我总认为只有尊重老师,认认真真地听课才会有比较大的收获。我高二时开始选化学为主攻方向,虽然放弃了数学、物理奥校的学习,但仍然花不少时间搞数学、物理,甚至到集训队后,还偶尔为一个数学或物理问题耗费一个晚上的时间,知识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虽然有时这种联系埋藏得很深。往往我在学这一科的问题时,那一科的某些东西会突然启发我。知识就是这样,学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所知太少,就越激励自己去更努力地学习。 第二,自学的重要性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超前学是为了增强实力。我认为自学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提高自学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初中时我除了上奥校外,自己看的书并不多。记得那是中考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一天下午我被一些需要背下来的东西折腾得头晕脑胀,于是放下书在屋里踱着方步。我漫不经心地在父母的书架前欣赏起那些书名来。那些书中有许多都是已经发黄的老书,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摆在那里的,也不知它们要摆多久。我从来没想过要看它们,但那天也许我实在想找一点背书之外的事干干,就抽出了一本比较薄的《高等数学讲义》,看了一会儿,我就开始为以前没有翻翻这些书而后悔。我不记得我是何时站累了坐下的,总之妈妈叫我吃晚饭的时候,我正坐在地下抱着那本书读。我非常兴奋,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美妙。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学比较高深的知识了。中考以后,我以空前的热情开始自学。整个高中我干得比较多的一件事就是自学了一些大学的课程。自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自学内容的选择。自学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开始就找一些花许多时间也弄不懂的东西去学。其次就是自学的进度问题。我最开始自学时看书很快,有时一下午就能翻一本。后来马上发现看得快忘得也快,于是我就放慢了节奏。自学中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想把书一气看到底。为克服这个毛病,我的—个同学有一个不是太合适的方法,就是规定每天最多只能看十页书,重在消化。自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做题,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这样的课程光靠看书是不会真正学到手的,考感到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做大量的题,不过只做一两道题也是远远不够的。时刻要记住,自学就要使自己的实力切实地增长,绝不是为了夸夸其谈,可以在别人面前说:“这个我学过。”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毫无效果。 第三,我谈谈关于自学课外知识与学好课内知识的关系的问题。 课内的学习基础,始终是最重要的。学习课外知识,不要盲目地追求那些高得摸不着的东西。不管课内还是课外学习都必须有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基本功。四中的学生一般都很聪明,很多人在开学拿到课本后就自学了一遍,尤其是数学、物理更是如此。即使不自学,课前也预习。总之上课前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知道讲课的内容了。于是有些同学就不太注意听课,总是干一些自己的事,或老想着在老师讲以前自己先讲给旁边的人听,在A班这种情况更明显,只要有少数几个人如此,就会很大地影响课堂的气氛。使同学觉得似乎自己学到的比老师教好。我一直不支持这个观点,我总觉得自学后我只能说:“我明白了。”不能说会运用,更没有达到融汇贯通的程度。而从明白到真正的掌握,就必须要靠听课。老师都讲过多年的课了,对知识的理解显然比我自学的要深刻的多,我深深体会到听课前后对问题的领悟程度显然有很大差别。课内的学习永远是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一般总是力求认认真真地听课,仔仔细细地复习,规规整整地写作业,然后再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与课内的联系起来,使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有的同学在学习了一些大学课程之后,就总认为老师讲的太容易,不再认真听课。自以为一听就会,而做起题来不是一做就错,就是难题找不到思路,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我认为在同学中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求甚解,课内知识并没有真正学好,基础不扎实的表现和直接后果。 第四,多与同学进行讨论。 与同学讨论问题能起到互相促进,弥补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初中的时候我几乎是个单干户,什么东西都放在心里不与别人说。高中一开学我就发现许多初中时在竞赛中认识的朋友部到四中来了,真可谓强手如林。有些人在初中时总是考第一,高中以后得不到第一,心情就不好。我开始时也有些担心,怕落在别的人后面。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没有了,因为我想:不论我的相对位置如何变化,这么多学习好的同学形成了四中特有的学习氛围,适应这个环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一定会促使我学到比原来多很多的东西,那我还担心什么呢?我很快就找到几个与我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我们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建立起了一种极好的互助关系。我觉得自己学到知识是一种快乐,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别人,使别人快乐更是一种快乐。当然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许多好处。有时自己学的时候似乎懂了,但给别人讲的时候又会发现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明白。有时,自己讲的这个问题,会突然使别人想到另一个与其有关的问题,而自己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过程经常是这样的:“嗨,我昨天看见一道题,解法特别妙。”“我这儿正好也有一道好题给你。”于是互相交换一张纸条,之后就是一个美妙的下午。我们会从开始的问题入手,引出一大串想法,并经常发出“喵(妙)喵(妙)”的声音。直到打晚自习铃,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在路上还尽量放慢脚步,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继续讨论,两人一起互助地学比起一个人自己学,思路更开阔,而且不会感到累。我也不知为什么几个学友凑在一起就会高兴,总之我们经常会为共同获得的新的思路而兴奋不已,也会为共同犯的愚蠢错误而拍手大笑。 第五,参加学习,考试,竞赛必须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得奖以后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超过别人的。我总认为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反应也不太快,记忆力也不是最好,题并不象某些人做得那样多,但是我觉得自己比较强的方面就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考试时经常出点小错。六年级复习时我下决心每次测验做完题后,都要一遍遍地检查,一直到交卷,最后我得了一串满分。从那以后,我考试或竞赛时做完题后,就不太喜欢摇头摆尾,而是只要有可能的话,再换一种方法,把题做一遍,把该拿到手的分一定要拿到手。从初中到高中我都很热衷于参加竞赛,几乎把能参加的数理化竞赛都参加了。我现在还保留了大部分准考证,放到一起也是很厚的一叠了。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中,我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使我的信心越来越强,心理素质也越来越稳定,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大起大落。下面我谈谈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各种考试和竞赛。考试或竞赛是检查自己某一方面知识是否学到手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证实自己所具有的实力的过程。比起竞赛结果来,我更喜欢竞赛的过程,在那样的气氛下,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并表达出来,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当然也要重视分数,但不能在考试之前去想考试的结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想得好分,心里就越紧张,就越考不好;而不太在乎分数,好结果反而自己跑过来。第二,在赛前应有清醒的头脑,对自己和对方的实力作正确估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任何竞赛对手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看到别人的长处,应该去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但不能过高地估计别人,更主要的是切实看到自己哪儿比别人强,鼓足自己的勇气。考试时更不能受别人干扰,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考出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克己之短,克他人之短。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第三,对每一次竞赛都要作认真准备,提高实力是提高信心的基础,不能有半点松懈情绪。在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也曾有过一次较大的挫折。那是在高二末的一次化学理科实验班的初试。北京市取前二十名参加复试,我却没有考好。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一下子从高峰跌入了低谷,后来我慢慢地总结,发现最大的错误是自己盲目乐观,认为入选是必然的,没有重视和认真地对待考试。在竞赛这条路上,谁也不能说什么什么是必然的。信心、心理是以一定的实力为后盾的,不真正的提高实力,只是靠轻视别人去取胜是不可能的。只有克服盲目性,切实提高实力,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考试,才有可能获得胜利。其实不只是对待竞赛,就是对待学校里正常的考试和学习,也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盲目乐观情绪的滋长。后来我踏下心来认真地准备,终于考入了理科班。我一直告诫自己再小的事也要认真地去做,不能有一点的骄傲,不能忘乎所以。理科班共十七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考核,选出两名参加寒假在济南举行的冬令营化学竞赛。冬令营荟萃了全国各地的十五名选手,通过两次理论竞赛和一次实验竞赛,选出十二名选手参加第二轮选拔。这十二个人三月初集中于北大,经过六周几乎是天天考试的艰难选拔,终于定出了最后的四名出国参赛的选手。从理科班初试到最后四名选手的确定,真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这个过程,不但我的知识大有增长,而且心理素质更经受住了考验。教练们对我的评价是基础扎实,知识面比较广,心理比较稳定。我们四个人终于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在美国匹兹堡市云集了来自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才生,这对我们当然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赛前,大家都一致认为中国队是一文非常有实力的队伍,我们是经过全国层层选拔出来的选手,又经过了认真地准备,我们觉得需要干的都干过了,实力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剩下的全看临场发挥了。我们一定能取胜,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从我参加的历次考试和竞赛的经验看,在赛场上,在知识水平、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成绩的好坏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在关键的时刻,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应该感谢国家给我提供的极好的条件,使我能在竞赛的广阔天地里遨游,我还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时时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纵观我的经历,我觉得高一高二是最关键的两年。在四中的这两年里我的能力提高得最快也最多。这不仅是因为四中有美丽的校园,有先进的电教设备,有一个大图书馆,有很好的实验仪器,有出色的计算机房,有体育馆、游泳馆、天文台……更重要的是,四中有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和勤奋好学的学生。领导、老师和同学给了我许多的关心,教导和帮助,尤其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努力就绝没有今天的我。我的感受就象小时学的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股股暖流涌入我心田。”我所得到的这些荣誉应该属于这些领导、老师和同学,总之,属于这所学校。我向所有这些给予我莫大帮助的人致以由衷的感谢。 最后,我祝我们四中人在各方面都取得更大的进步。 92年9月1日。 null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C)
2000??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