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志存高远 厚积薄发
戴 昕
戴昕,男,二OO二届高三毕业生,学生党员,北京市胡楚南奖学金获得者,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我一向坚持这样一个理念:但凡做事之前,都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明确行动的目标和宗旨,然后再经过踏实而有效的努力,一步一步向着所理想的迈进。王国维对学习三种境界的精妙概括,想必尽人皆知,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看来,何止学习,凡事欲有所成就,莫不会经历如此的过程。上高中之前,我个人努力的目标,就已基本脱离了幻想。我希望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更多、更好地为国家、人民、社会做一些事情。现在回首所来之路,我发现正是四中,正是在四中度过的岁月,帮助我更好地接近了这一看来简单、却实则不易实现的理想。
在四中这一片令人永生难忘的土地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可宝贵的三年时光。1999年的9月,我走到这里,心中所怀有的是包含着期盼、撞保、理想以及诚惶诚恐在内的一系列看似复杂却实则简单的想法。一切都仅是个开始,如果为了有所收获来到这里,那么只需动手把每一样都学着做起来。
可能是了解到我初中时做干部的经验,刚一人学,班主任老师就让我担任了班长的工作。我深知在四中这样一个整体优秀的环境中,担任社会工作特别是班长这样的职务,意味着什么:那将是别人的高标准和自身的高付出。同时我也明白,这对我也确实是一个提高自身的机会,特别是在得到大家信任的情况下,更是无论如何因难也应去坚持努力。那时候,初来乍到,对别人的了解和对自己的定位都难以做到很明确,但我通过不断的努力摸索,逐渐进人了角色。自初中以来,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比较强,我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的不断调整去适应周围新环境的新节奏。这种能力在那个时候帮助了我很大的忙,让我能够很快地适应在四中的节奏,也使学习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却又是有条不紊的状态中来。此后我就一直在班长的位置上干了下去,即使高三分到文科班后仍然担任此项工作,直至毕业,三年干下来,有时会觉得辛苦,但是它却使我能够适应甚至习惯于一种忙碌的生活,这必将使我终生受益。
基于三年中自身的经历,对于干部工作,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承担工作必须明确一个出发点:就是要为同学、为学校出力、服务。“为了谁?”,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它决定了你今后工作的过程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做学生干部,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强,但是为他人、集体服务的责任感却一定应在一般同学之上;无论如何,学校的、班级的工作都必须有人承担,否则很多事情都无法正常运转。我们干部付出了,奉献了,使整个集体都能够受益,那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于自身的“得失”,固然也不可能毫不理会,但想多了,则必然影响工作的心态和状态。何况,我们也必须看到,做干部工作,尤其是在四中这样的学校做干部工作,也有着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获得”的机会。以我个人为例,由于一直承担班长工作,并且还曾在学生会担任干部,所以三年里得到了许多的荣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荣誉所代表的肯定与鼓励,已远远大于我个人的付出,每想到这些,我都会在多少有些羞愧的心情下决心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不负这一切。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我个人的责任感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眼界得到扩展,这些又是荣誉所比不了的。所以就我个人来说,干部工作让我在付出中不但没有损失什么,反而得到了这许多。我做学生干部,其旨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得到些什么,但能力所限,三年下来,他人所获甚微,倒是自己得到不少。我想,其他的干部们固然能力比我强,但恐怕一般也都是如此情况。故而我们干部更应该牢固地把工作的目标完全地放在“为人”上面。
今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产生入党的想法,却是两年前的事情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既然有此信仰又有这样的愿望,那我更应该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这一点。作为学生干部,毫无疑问,是应该为同学、学校服务。我一直坚持把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手头做起,而不仅在嘴上落实。
做班长工作主要负责的是班里每日的常规和各项活动,包括各个方面零碎细小的问题,要想面面俱到,就得时刻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我一直努力做到认真负责,可以说,对于班里的事务,虽然做不到事事都亲自参与,但几乎所有事情都要关心,即使自己不动手也要协调安排妥当,而大多数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牵头负责,并直接就去承担其中具体的工作,包括安排班里的值周、卫生工作,召开班委会,动员组织班级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等等。所有这些工作堆叠在一起对个人来讲是个不小的负担,尽管我也经常感到疲惫,但只要想到这样做是为了集体,也就是为了自己之外更多的人,那么就总能坚持下来。我注意平时小事上的积累,我觉得对别人服务其实更多就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班里的纸篓没有倒,那也不一定非去叫值日生,作为干部,就应该行此举手之劳。有时候所谓奉献就是这样点滴积累起来的。敏于事慎于言,少说多做,就是我的一个行事原则。凡我督促别人遵守的纪律,我自己一定首先做到,凡我安排别人分担工作、任务,我自己一定首先承担其中的重头。三年下来,我感觉我的同学对我的工作是支持的。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的作风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高二时,在大家的鼓励下,也出于为更多的同学服务的愿望,我参加了校团委会学生会的工作,担任组织部长。一年之中身兼二职,对我也是种极大的锻炼。最忙碌的时候,可能连午饭都吃不上,就要为工作奔走不停,召集会议,协调工作,撰写材料。虽然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挤占了,但是我由此接触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学会了更好地调配时间,调整节奏,以及调节自己的心态。忙碌的日子纵然是辛苦的,却又是收获丰富。这样的经历永远令人怀念。
当然,毫无疑问,无论作为干部还是普通同学,从根本上说,其本职仍是一名学生,其天职即在学习。对于学习,同样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有人会为兴趣而学习,有人会为功利而学习,这些未尝不可取,但我以为,学习还应有更高远的着眼点,那就是通过现在的学习努力地丰富自身,提高素质,为今后能够成为一个于国于民皆有益的人打下基础。在此之上,再结合自身的志趣爱好和个人利益、发展,方能作为一个全面而正确的学习目标。而惟有这样科学的目标,才能使人在漫长而艰苦的求学生涯中,面对困难,以平静的心态去应对,始终保持一种坚毅不拔的精神状态。基于这种认识,高中三年来,我对自身学习的要求从没有放松过。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即偏爱文史,十几年来在这些方面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且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心得。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在文史方面较广泛的涉猎,使我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立志走上了这条道路。可以说我在很早就基本上已确定了今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习的方向。但是多年来,我的理科成绩却一直过硬,特别是在高中的前两年,为了保持理科成绩优秀,我在业余学习时间的分配上,明显偏重理科,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而阅读课外文史读物的时间则减少了很多。虽然我对理化的竞赛没有什么兴趣,也深知非己能力所及,但我还是坚持着参加了两年的业余物理奥校。有很多人在上高三后对我表示不理解,一是不解为什么我理科成绩那么好还要去学文科,二是不解既然早就想学文科,又何必还在以前的理科上下那么大工夫。我的解释是:学文科,是我的兴趣和能力所在,这有助于我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而花工夫学好理化,是因为我明白除了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一个现代人很有必要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理科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科学精神,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事实上不要说对于搞文科的人,即使是对许多搞理科的人,中学的这些公式定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也未必有用;但是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法,却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及其有益的。
我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四中极其优越的学习环境。而这恐怕也正是吸引着我们这些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学子选择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四中的教学设施肯定不是北京市最好的,但四中的氛围却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你很难在别的什么地方找到这么多学识渊博、人品高尚的师长,找到这么多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同学。生活在这其中,只要你虚心地去学习,则不愁会没有收获。在四中的学习,又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每天不会有额外的课程拘束你,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压着你,这就需要你能够以高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合理地安排大量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同学一道谈起三年的时光,很多人都认为四中的这个特点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学会了安排时间,又有机会发展自身兴趣。但也有同学叹息说三年“被四中”耽误了,不是四中的做法不好,而是自己无法适应这种“没人管”的状态,结果荒废了光阴。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可惜的。
故而我认为,在四中这样的环境里,一定要自觉地去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惟其如此,方能很好地利用四中创造的有利条件,促进自身的成长。就我个人而言,由于习惯的养成并非从高中开始,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故而在这方面得益就更大一些。从高一起,我就能做到平常每天坚持课余学习三小时,双休日每天六小时,没有特殊情况,就不会有变化。上高三后,有不少同学开始叫苦,因为学习时间较以往骤然增加了。而我的学习时间虽然也增加了不少,但由于前两年始终保持着这种学习的状态,很有规律,所以并没感到什么不适应。从另一方面说,到高三后,我从没有在宿舍里打手电熬夜看书,即使一模后晚自习延长,我也仍在10﹕30按时就寝。我认为,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比一暴十寒地搞突击效果好得多。高三一年,即使大考刚过,我也不会因浮躁看不下书,大考将至,我也决不会为之通宵达旦。
我记得我们刚入学时,曾有位毕业生传授经验,其中提到的每14小时学习,着实让我们每个人都吃了一惊。但经历了高三,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人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确实令人佩服。我给自己算了一下,平均而言,高三每天的学习时间大约在十个小时左右,与上面所说是有差距的。但我认为对时间这个问题不能机械的理解,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效率。什么是效率呢?一个小时干出别人两个小时,则剩下一个小时即可去休息了。对于我每天这十个小时,我是高度重视的。只要我坐在书桌前,则一定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无论课上课下,我都能努力做到集中精力、排除干扰。经过长期的锻炼,我基本能够做到即使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这也使我成为年级中也少见的一年都没去过图书馆自习室的人,因为环境对我来说已构不成太大影响了。
也有人曾经问过我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我觉得,学习的方法其实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上,我们都须自己去摸索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应由他人代底。但是有些东西是有共性的,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效率。学习本不是轻松的差事,真正能称得上天才的,也应是那些天资过人,而又通过努力,取得成就的人。只是一味夸口自己的聪明,而不去努力的人,难得见到有什么作为,这个道理,自古而然。另一方面,即使每天学到了14个小时,却发现其中有一半是在走神和发呆中度过的,那也应检讨,如此的“用功”亦是低效的,并且缺乏睡眠还会导致白天没精神,实在不值得提倡。
身处四中,由于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同学,所以学习中共同探讨问题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很多问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可以弄得更加明白,这也正是“学问”的真话。上高三后,在这点上我体会更深。由于自己成绩不错,所以班里同学经常拿些问题来找我,希望我帮助解答。一方面作为一个干部,甚而一个党员,在学习上帮助同学本是应该的事情,拿出自己的一些时间也不足惜,而我在这一点上也得到大家的感谢和赞许。但另一方面,必须强调的是,在为别人解答问题时,我自己的收获往往也很可观。比如说,有些问题我自己也费思量,那么就拓宽了我的思路;有的问题我也拿不准,这正帮我查找了漏洞;有些问题对我固然很简单,但能够给别人讲解清楚,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不断地给别人讲解,一则自己也加深了印象,二则表达能力上也有逐渐地提高。可以说,一年里,我在这上面确实花了一定的时间,但这并非纯粹的付出,我自己的收获其实是更加丰厚的。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故而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高中三年,我不断地学习着,积累着。这中间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大顺利的时候。特别是有很多令人感到疲惫的时候。我都坚持着,一直到现在。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参加长跑锻炼,高中后没有以往那么频繁,但也积极抓住有限的机会。长跑锻炼,表面上给我相对健康的体格和较好的体力,使我在学习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并且在体育考试和运动会上都有不错的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拥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其实学习生活有时候就像长跑,起初你可以靠体力、靠兴趣跑上一段,但当体力到了极限后,唯有毅力能让你不在半途放弃,一直坚持到最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起初的热情过去了,后面还要坚持下来,非得有毅力不可。当学习和工作同时堆到你面前时,不能退缩,要冷静地分析出头绪,再一件一件耐心地把它们做好。事实上,学生时代遇到的,再大也还是小事。真正的挑战还在今后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在一个终点之上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几年来的追求一朝实现后,我发现自身的责任更加重大了。我们立志去投身一个伟大的事业,所以需要我们去做的也就更多更多。如果我把在四中的三年归结为厚积薄发的话,那么为了今后的更加远大的目标,我需要踏踏实实努力去积累、去实践的,还会有更多、更多。而在四中所收获的这笔宝贵的财富,将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将永远对她怀有深挚的谢意。
2002年7月
null
|